曹魏政权依仗士族,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?
接下来奇闻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曹魏,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。
作为时期极其优秀的政治家,在政治上比较开明,他加强中央集权,抑制地方豪强,用人不论出身,唯才是举,看上去,曹操用人唯才,打破了当时的世族门第观念。要知道在时期,选拔官吏主要看两点,第一点是被选用人仁义孝悌等方面的封建道德品质,另一方面则是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。曹操为了维护和发展曹魏政权,让更多的人为他的事业服务,他选用人才没有采取上述的标准限制,而是强调“唯才是举”,只要是有才能的人,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和出身下层,他都很有可能会提拔和任用,因此,曹操从公元210年开始,先后下达了三次“求贤令”,可见曹操对人才的渴求。
让人奇怪的是,明明曹操希望唯才是举,用更多寒门人士,但实际上,后来建立,实行,其实就是在为豪门士族让步,也是因为曹魏的让步,这些豪门士族纷纷支持曹魏取代汉室,建立新的政权,这才让曹丕得以登基称帝,建立魏国。既然曹操明明唯才是举,不看出身,为何曹魏政权最终还要依仗士族?
事实上,曹操唯才是举,其目的并不仅仅只是重用寒门,这本来就是不对等的。而说起唯才是举,人们往往会想起,但能力出众,出身低微的鬼才,但实际上,没有任何证据就能证明郭嘉是寒门出身。而曹操当时之所有要实行唯才是举,主要是为了纠正汉朝时期的弊病,他这样做,是为了纠正选拔官员过程中,过分看重道德而忽略才能的做法,毕竟道德高尚后,就会产生很多的举措,而且有道德的人,不见得才华出众,反而是那些曾经或许犯过一点错误的人,却很有可能是十分有才华。而做大事还太过注重道德,就很容易拘于形式,而忽略了实际的利益。再加上道德并没有办法通过客观公平的方式衡量,毕竟一些人为了入朝为官,常常会使用一些作弊手段,但这不见得能说明这些人有什么才能,因此唯才是举和重用寒门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。
更何况曹操之所以能在汉末崛起,一开始靠的就是士族与豪强。当年曹操与对峙于官渡,后来曹操战胜袁绍,赢得,并在此后统一北方,靠的主要还是汝颍士人和谯沛武人。而汝颍士人大多是士族,比如颍川中的、,颍川的钟繇,以及颍川的。而谯沛武人多出身于地方豪强,掌握兵权。
曹操的亲族是曹氏与夏侯氏,而这两个世族在地方有很强的实力,当时曹操起兵后被徐荣率军击败,曹洪就在家乡率领一千多家乡士兵前往扬州募兵,而更是带着一千多名少年投奔曹操,这才有了曹操后来的起势。虽然曹操的祖父是宦官,因此被当时的清流看不起,但曹操当时绝对是豪门出身,而不是所谓的寒门士族。毕竟曹操祖父担任过中常侍、大长秋,曹腾的弟弟曹褒任河间相、颍川太守,曹操的父亲任大司农、太尉,曹仁的父亲曹炽为侍中、长水校尉,曹休的祖父为吴郡太守,而曹操本人在二十岁被举孝廉。如此家族,怎么可能算是寒门呢?
笔者认为,曹操虽然唯才是举,不看出身,但他并不是要重用寒门而轻视豪门,曹操所希望的,其实是寒门与豪门一把抓,他所看中的,仅仅只是人才罢了。